接上文,写完最后一个I/O模型 – 完成端口

“完成端口” 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种I/O模型

假若一个应用程序同时需要管理为数众多的套接字,那么采用这种模型,往往可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!

因其设计的复杂性,只有在你的应用程序需要同时管理数百乃至上千个套接字的时候,而且希望随着系统内安装的CPU数量的增多,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可以线性提升,才应考虑采用“完成端口”模型。

要记住的一个基本准则是,希望为大量套接字I/O请求提供服务(Web服务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),那么I/O完成端口模型便是最佳选择!

完成端口模型在多连接(成千上万)的情况下,仅仅依靠一两个辅助线程,就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吞吐量。

 

还是上代码吧:

完成端口的主要流程大致如下:

  1. 创建完成端口对象
  2. 创建工作者线程(这里工作者线程的数量是按照CPU的个数来决定的,这样可以达到最佳性能)
  3. 创建监听套接字,绑定,监听,然后程序进入循环

在循环中,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:

1. 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
2. 将该客户端套接字与完成端口绑定到一起(还是调用CreateIoCompletionPort,但这次的作用不同),注意,按道理来讲,此时传递给 CreateIoCompletionPort的第三个参数应该是一个完成键,一般来讲,程序都是传递一个单句柄数据结构的地址,该单句柄数据包含了和该 客户端连接有关的信息,由于我们只关心套接字句柄,所以直接将套接字句柄作为完成键传递;
3. 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调用,这次又用到了“尾随数据”,使接收数据所用的缓冲区紧跟在WSAOVERLAPPED对象之后,此外,还有操作类型等重要信息。

 

在工作者线程的循环中,我们步骤如下:
1.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取得本次I/O的相关信息(例如套接字句柄、传送的字节数、单I/O数据结构的地址等等)
2.通过单I/O数据结构找到接收数据缓冲区,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到客户端(回射),当然我们也可以处理,然后将处理结果发送过去。
3.再次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

这样就是一个完成端口的大致流程。

 

PS.完成端口模型又叫 IOCP … 🙂

 

最后附上前面两篇的链接:

【WinSock】网络编程 – I/O模型(一) – 选择模型

【WinSock】网络编程 – I/O模型(二) – 重叠I/O

…有问题可以留言。

【WinSock】网络编程 – I/O模型(三) – 完成端口
Tagged on: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
0 评论
最新
最旧 最多投票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